这是作者在海南大学任教期间的「教后感」集。
一位老师的教学实验
这本书由一篇一篇的日记组成,在日记中,作者记录了在教学期间自己的所做所见所想。
作者是一个善于观察的人,他能够发现课堂中,对于同学或是其他老师来说已经习以为常的现象和细节,例如:
(关于喝彩)
也有人特别关注时事政治。11月20号晚上的课,我说感兴趣的人可以留意《求是》上的一篇文章……我的话还没说完,陈小力在下面大声喝彩:写得好!一下课,我过去问他:你看了文章?他连连翻着英语书,很随意地仰起脸说没有啊。
(关于掌声)
另一次,林乐庆在讲新闻的时候,加了他自己的一段评语:同学们不要忘了,在我们讨厌的国家里除了美国和日本,还有印尼,我最近才知道他们有过排华历史,现 在证据就在我的手机里,同学们可以拿去传看一下。说到这儿,他已经把手里的电话递出去。随着林乐庆关于民族自强不屈的一大串结束语,下面又是“雷鸣般”的 掌声。
(关于作弊)
我问:2008戏影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没有作弊的吧? 陈老师说:没有。 我刚要安心走开,旁边一个年轻老师随口说:没发现就是了,您不是班主任吧? 我说:不是。 当我把这个场面向这个班的学生转述,教室里一片欣然会心的笑,明显带着成功过后的默契庆幸和欢快。
(关于恋爱)
一个女生告诉我,2010年3月到7月的一个学期有12个男生对她表示好感,她都拒绝了:那些男生啊,才不在乎被拒绝,跟什么也没发生一样,生活还继续,转身再去追求别人。
这些现象,在我的学校也经常发生,但自己却没有感觉到。作者的文字,能让我们重新发现自己周围发生的种种事情,并获得新的思考。
同时,作者也不忘告诉同学们,或在书中写下自己都周围现象、自己做法、教育制度、社会主流价值的评论、思考:
没人想听的讲座就该让座位通通空着。
如果明年高考试题中确定要考托尔斯泰,下届学生一定人人倒背如流。谁的作品被选中谁的厄运就来了,他会被快速败坏,变成嚼蜡。
我理解的教育是应当有承继性的,有相对一致的基准线,可是,我没在他们身上看到这个基准。而他们又太需要成功了,这成功甚至应当最快速最简捷地获得。而我 自以为能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影响他们,结果会不会恰恰相反。假如,他们真的接受了我的影响,一旦离开这间教室和大学校园,很可能瞬间就被现实击溃。我的所有 心思和努力,也许正在让他们变成一个个痛苦的人。
当然,最重要的是,作者通过自己的尝试,希望唤醒学生身上的那些宝贵的东西:理性、独立思考、善于观察与发现……虽然,他不能够确定自己的这些做法是否真的起到了作用。
正如作者所说:
如果一切都是徒劳,那也要让这徒劳发生
每位教师都有「理想主义」
从小学到大学,其实我遇到的很多老师,都不仅仅满足于讲授课本上的知识,而是想办法给我们带来更多有益的改变。
例如大多数语文老师,会在课堂上补充、推荐更多阅读材料;数学老师会将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;大学计算机老师推广开源软件;音乐老师通过一系列的电影加深我们对音乐的认识;单片机老师不光讲技术,还提到如何更好地获取、管理代码和技术资料……
还有在网上看到的这两位老师:
http://www.inxian.com/20110804/29739
http://weibo.com/2642005897/AcvA7csx2
不过,在目前的情况下,由于种种原因,这样的尝试,很难深入下去。
而且,听我妈妈(小学语文老师)说,现在仅仅追求成绩的思想,似乎越来越严重,从她所教的的学生的阅读量、作业量中就可以看出。
更好的教育
应试教育、注重功利的学习观念和缺乏灵活性的管理模式,很难使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学,很难使学生获得「真正的教育」。
或许,网络的普及,能让教育获得新的发展,就像网络有可能改变制造业一样。
让我高兴的是,已经有许多人,开始了网络教育的新尝试:公开课, MOOC,万门大学……
留言